|
最近,比亚迪的智驾平台和新车型组合堪称一石激起千层浪。特别是在蛇年初的发布会上,王传福的激进言论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未来没有智驾的车型将成为少数派。”一夜之间,智能驾驶从高高在上的“技术珠宝”,变成了车企间争相推出的“大白菜”。1 P) H( M0 |0 K! H8 i
4 h H2 U; }8 P
这不禁让人思考:“智驾元年”真来了吗?未来,智驾会成为市场主流吗?7 T! W+ O0 m9 ]
{5 y9 ]6 Y3 F3 [( i. b3 U; w1. 价格战背后的“智驾平权”
- N N& W C6 K3 S- N7 F% j过去两年,自动驾驶行业的风云变化堪比大片剧情。2023年初,王传福曾直言:“自动驾驶只是资本炒作的产物,最终不过是高级辅助驾驶而已。”没想到,短短两年后,他却高呼“智驾成为购车必备配置”。这番态度的转变,很显然暗示了比亚迪在智驾技术上的某些突破。& e# b% M8 ], {2 o6 k
# I2 _0 k5 Y; q8 h但事实上,比亚迪并非在技术上超越对手,而是通过一项更加实际的策略——成本控制,实现了“智驾平权”。从2023年起,比亚迪就通过打出“油电同价”这样的口号,用价格压制合资车厂,迅速把新能源车带入了主流市场。今年,他们推出的智驾车型也不例外,主攻中低端市场,通过极具竞争力的定价策略打破了价格壁垒。+ V% h5 C0 t- P+ D0 }) `
5 i0 C" a4 m' L [" Y1 l% k这场看似是技术的竞争,实则是比亚迪通过大规模生产和垂直整合,在成本上取得的竞争优势。正如王传福所说,推出智驾系统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赚大钱,而是为了提升竞争力,拉动销量。
4 |# H. Z6 O: I- x) v* k+ B4 e( h2 j3 r% T- z1 S! m$ |; a' d& C
2. “智驾元年”or“智驾普及年”?
8 U! Z. S& S2 }; R2 ]7 ]智能驾驶成为了中国车市的新焦点。比亚迪的发布会一出,自动驾驶概念股立马迎来了大涨,资本市场也对智驾未来充满期待。但是,事实真是如此乐观吗? r6 f% A8 F! [2 V
0 q& z- m# D( p, }. R" P虽然智驾技术快速进步,但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真正能够影响消费者决策的“脱手智驾”还远未普及。即便是比亚迪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投入也没能让它超越第一梯队的技术实力。短期内,L2级的辅助驾驶仍然是市场主流,高阶的L4级自动驾驶,恐怕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安全测试。; W w6 n: n: f. ~: N- M a
% |5 T4 _ k' {' h, G- \6 ^. S换句话说,2025年,智驾大规模普及的可能性不大。或许王传福的“智驾元年”,更合适的说法应该是“智驾普及元年”。+ w, c0 _* R/ P- C2 Q2 E e
2 P: J9 p3 a7 O" g6 m* A1 _& m3. 造车,依然是规模化游戏
8 e0 b8 {7 v! m/ R/ x7 D* v$ ?5 f, u尽管智驾技术大热,但比亚迪也深知,真正的竞争力仍然来自规模化生产。就像电影行业,拥有庞大特效制作团队的大片能轻松秒杀那些小制作的低预算电影一样,新能源车也一样,规模越大,竞争力越强。7 |/ q- Y6 Z/ G9 u) l% J1 G" E+ J4 L
& _- @3 f$ P! n+ ?9 S
从数据上看,比亚迪在智能驾驶方面的人力投入已超5000人,几乎是特斯拉的6倍。这种“人海战术”让比亚迪的智驾技术在数据积累上遥遥领先。王传福也不无自豪地表示:“如果说一辆车的数据是一滴水,比亚迪拥有的是一片海。”
; c( F* X& @0 ^& i- _
$ w, J" |8 s+ n6 i4 d6 ]所以,2025年的新能源车行业依然是规模为王的游戏,谁能更快地提升产能,谁就能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 K( d* e( }0 Y2 k" I, j
7 a2 {' G3 d# o7 W智驾的发展,未来肯定会影响整个汽车产业,但至少在短期内,它还无法成为市场的主流,更多的是一种普及和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工具。而比亚迪的成功,或许正是证明了“规模化”依然是造车的核心竞争力。
v& x' t6 U" I2 x- |0 Y# o O3 ~ y
E2 x+ d! i }+ G- W( s, E) Q9 j% T
! U" j. r4 T% P4 l' Z3 e/ }' f* x
|
|